大学时期,你和印度老哥互相“参考”过作业(也许,不仅是作业),和美利坚的同志合作过项目,当然,也和同样来自国内的小伙伴“苟”在一起,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求学异乡,互相扶持……那么,工作以后,中国人,印度人,美国人,大家都是怎么看待彼此的?
亚洲!南波湾!
近日,Joint Venture Silicon Valley发布的一份年度报告显示,来自亚洲的移民——尤其是来自印度和中国的移民正在改变硅谷。硅谷是高科技产业的传奇诞生地,也是梦想家和投资者的理想乡。在硅谷历史上,亚洲居民首次占据了该地区人口组成的最大份额34%。
而对于高新技术行业,移民占据了该行业硅谷劳动力的69%,其中26%来自印度,19%来自中国。真是令人震惊的庞大数字(当然最震惊的是居然有这么多印度哥们儿)。
在公司见到这么多笑眯眯的亚洲面孔,听着偶尔出现的“扫哩扫哩”(不标准印度发音:sorry),深深呼出一口气,这个熟悉的感觉,简直和在大学时一模一样!你向印度哥们儿借过资料,他也参考过你的作业。回想一下,还挺亲切!
不过,现在毕竟不是大学时期!那么,在工作中,美国人?中国人?印度人?都是怎么看待彼此的呢?以下评论选自Quora。
硅谷“浮世绘”
硅谷的中国工程师
那么,大家是怎么看待中国工程师的呢?技术过硬,可是,有部分小伙伴在沟通表达上略有欠缺……
硅谷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中国工程师,他们往往能解决公司面临的一些最棘手的问题。大部分在美国或加拿大接受过教育的中国工程师,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他们的专业技术也很过硬,最终非常可能成为有巨大影响力的技术领导者,经理或创始人。但是那些在中国国内接受高等教育的工程师,在公司晋升、与团队有效合作以及融入硅谷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挑战——他们中的一些在工作场所也用中文交谈,这不太好。
对于硅谷的中国工程师中是否存在“玻璃天花板”问题,大家有不同的答案……
“玻璃天花板”是许多硅谷的中国工程师回国创业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许多中国的团队就已经前往硅谷进行招聘之旅。
“玻璃天花板”还是“玻璃旋转门”……
与其说是“玻璃天花板”,不如说这是一种技能缺陷。如果没有任何种族歧视的迹象,在文化上处于劣势是很有可能的。想要成为大型科技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推销能力。而这项能力的缺失,限制了许多东亚人进入西方的董事会。但幸运的是,这项技能是可以锻炼的,与其说是“玻璃天花板”,不如说是“玻璃旋转门”。
硅谷的美国工程师
说到美国人,他们对硅谷科技公司里大部分是外国人这一现象,是否感到不安呢?
在STEM,没有人是“愤怒的”,甚至没有人在乎这个。为什么?因为我们在大学里的每一节科学课、工程课及数学课上,都挤满了“外国人”——在很多情况下,“白人”在这类专业里才是少数族裔。换个角度,我们白人才是外国人。:-) 也许一些老师的英语不够完美,不过我们心意相通!可以理解~这完全没有问题!
我不能代表那些认为外国人窃取他们生活资源的而痛苦的人。但是,我认为他们被误导了,他们固执己见,或者说,他们不愿意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承担责任。
硅谷的印度工程师
至于印度人?有小伙伴表示,印度人都很不错,但是存在着“老板文化”……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遇见过几个印度老板。总体来说,他们都很不错。印度文化重视人际关系,他们会努力和我保持良好的关系。印度往往存在着一种“老板文化”,员工对老板的顺从程度远远超过美国。如果美国人觉得自己有更好的主意,或者不同的观点,他们往往会直言不讳。这让我曾经的一位经理感到不安——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他明白这是一种文化差异,他能够克服,但我看得出来,他还是没有完全适应。
有的小伙伴对于印度口音和开会迟到有些反感……
在硅谷,我不太喜欢和印度人一起工作。很多印度同事的口音很重。在会议上理解他们的话很有挑战性,在电话交谈中更是如此。印度同事有时会在工作时间旁若无人的唱歌,他们开会经常迟到。
那么,硅谷的中国人和印度人相处的好么?
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的。在很多初创公司,中国人和印度人一起努力工作,一起成功建立公司。当然,还有美国人、欧洲人、中东人,还有所有种族的人。在我看来,硅谷的文化是“精英统治”,大家可以很好地合作,不是什么种族问题,只要你足够优秀,都会得到回报。
文化差异!痛苦与快乐并存!
硅谷的中国领导喜欢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印度的领导更具灵活性;而美国的领导介于两者之间。
当然,主观评论总是具有或多或少的片面性,具体还要取决于个人。文化差异既痛苦又快乐,它会影响人们如何看待世界以及如何与他人互动。即使是在相同的文化集群中,差异也可能相当明显。例如,法国人和德国人就相差甚远……询问一下这两国的小伙伴,他们都会同意该观点的。
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领导、同事共事,可以走出自己的圈子,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更好的认识这光怪陆离的世界!但与此同时,因为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与他人互动方式的不同,文化差异也会带来一些难以避免的小麻烦~
沟通:低语境与高语境
01
尽管议程上的会议主题一样,但比起欧美,亚洲引出主题的时间可能更长。高语境文化意味着内隐,含蓄、暗码信息、较多的非言语编码、反应很少外露、圈内外有别、人际关系紧密、高承诺、时间处理高度灵活。中国,日本,泰国均属于高语境文化。
而低语境文化正好相反,人们在交际时,大量的信息通过显性直白的编码承载,暗示的信息较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是非常明显的低语境文化。
因此,当低语境交际者与高语境文化的人打交道时,理解言外之意,花时间全面了解整个情况是很重要的。不仅要听别人说了什么,还要听别人怎么说、为什么说,什么没说。
负面反馈:直接与间接
02
你的老板直接告诉你,你将事情办得一团糟?如果是这样,那么他很可能是荷兰人,以色列人,或者德国人。在大多数北欧文化中,直接的负面反馈是普遍的,可以被接受的。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亚洲和南美洲国家来说,直接的负面反馈很可能被认为是一种侮辱。
注意,虽然直接反馈在低语境文化中更为常见,但不能断定所有的低语境文化都可以接受直接的负面反馈。低语境文化也很有可能存在间接反馈文化。
调度:线性时间与弹性时间
03
在印度以及某些阿拉伯国家,时间都是灵活的。弹性时间指的不仅是开会是否守时,而且指的是如何利用时间。弹性时间,在线性时间者眼里显得杂乱无章;反之,弹性时间者也同样认为线性时间文化缺乏灵活性,无法适应突然的变化。
当然,还要考虑个体差异,虽然是弹性时间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阿拉伯商业伙伴会接受你没有按时完成项目的事实。
最后,无论你遇见的是哪种文化,只要彼此尊重,结果都不会太坏的。
我一定行!冲鸭!
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硅谷的印度工程师数量较中国多很多。Google的CEO,微软的CEO也均是印裔。那么,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巨大差异?
是人数少?并非如此。据调查,在过去10年里,留美的中国学生人数足足增加了两倍多。在2007至2008学年,共有81,127名中国留学生。而10年后,在2017至2018学年,美国大学共有363,341名中国留学生。据估计,在美国的国际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是中国人。
是技能不够格?据调查,相比于美国,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学生在计算机技能方面的差异很小,在统计上也并不显著。
人数占据优势,学的也不比别人差,那么,是什么阻碍了大家的职业发展呢?是“自卖自夸”式的表达。
相比于其他国籍的工程师,中国工程师普遍工作努力,矜持内敛,做的多说的少。在工作中,没有将自己的功绩合理表达;在生活中,也不清楚如何与他人交流,表达关心同事的意愿。你很好,但是留给外国人的印象却永远是冷漠又害羞的“怪人”。
“阿,我英语不太好。”那么,印度人发音就一定标准么?并非所有的印度老哥英语都顶呱呱,不少即使工作几年仍然带着一股咖喱味。但是,他们说话时声音洪亮,非常自信!虽然你其实并不知道“扫哩”风有啥好自信的,但这种文化明显更受西方喜爱。
学会合理“自夸”,学会表达。直通硅谷的任课老师均是顶尖科技公司的一线资深面试官,在帮助同学们提高“硬技能”的同时,教授同学们求职必备的“软技能”!展现最棒的自己!
在过去的5年里,直通硅谷以70+期的小班课程服务直接帮助2000+同学拿到数据科学领域、软件工程师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的offer。间接帮助4000+同学进入顶尖科技公司,平均入职薪酬达到$148K!
Hi,我们是直通硅谷!
我们专注于全球科技行业求职培训,心之所向,是壮大全球华人科技力量。凭借实战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及由800+全球科技公司在职面试官组成的导师库,我们让求职这件事成为系统的科学,并变得越来越简单!
自2015年,直通硅谷独家秋招计划已帮助5000+学员成功进入全球顶尖科技公司!
你只需要一个
ALLinONE计划
进入全球顶级科技公司